建立强大的货币,助推金融强国建设
2024-09-05    来源:开放导报     作者:陈炳才

[摘要] 拥有强大的货币,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首要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当前,我国建立强大的货币拥有经济发展基础强大、相应的金融基础、货币地位不断提高等有利因素,同时亦面临储备货币国家货币国际化道路不适合我国、纸币时代的非储备货币国际化存在理论悖论、后工业化时代让货币强大起来缺乏独特的金融和经济理论等诸多挑战。建议通过树立货币的信用和信誉、构建双多边支付结算体系、积极推进和支持多币种市场化主权货币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将我国打造成为国际投资重要目的地、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债权债务业务等举措,建立强大的货币,进而更好地助推金融强国建设。

    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金融强国是未来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向。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金融强国建设的三个基础条件、六个核心要素以及六大支撑体系, 为金融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条件、

核心要素和支撑体系解析



(一)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条件和核心要素

1. 建设金融强国的三大基础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上提出,“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强大的经济基础,即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强大,尤其是制造业产品具有很高的国际水平和充分的国际竞争力。强大还应该体现在技术、管理和服务必须是现代化的。所谓现代化,从技术上来说,即网络化(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化(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技术和产品)、智能化、区块链化等。这些新技术,要不断运用到生产、消费、生活、医疗、教育等行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运用到管理和服务。

强大的科技实力,即科技在全球处于第一队列,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乃至能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没有科技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就会难以持续。英国自18世纪20年代以来作为金融强国,不仅工业革命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工业革命的很多技术都是原创,实现了机械化、动力化,在交通运输工具、军工产品、枪炮和军舰技术等方面均领先世界,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意义。美元之所以能够替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是因为美国在工业技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方面领先于英国,突出表现在煤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舰艇制造等领域具有新的技术,而且在电力、石油工业、电子产品方面实现完全创新。

强大的综合国力,表现为教育、文化、国家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竞争力,其中一个突出的指标是军事技术领先和强大,缺少这一方面,金融强大便缺乏保障。战后的日本、德国曾是经济强国,货币也曾作为国际货币,但因缺乏军事的自主和强大,其金融无法强大。英国曾是科技、经济、军事强国,但一战、二战期间,英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均大大落后于美国、德国,一战之后英镑便开始衰落,二战后其地位进一步下降,1947年后英镑区国家的贸易被迫接受与美元的自由兑换,此后美元替代英镑,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计价、支付结算和交易、融资货币。

2. 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具备的六大核心要素

一是拥有强大的货币。即本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外汇市场广泛使用,具有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强大的货币,体现在货币除能够作为世界贸易的计价、支付、结算货币外,未来还要能够作为国际投资、融资、利率、汇率交易的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计价、支付结算和融资、交易货币,必须建设有相应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否则,这些交易无法完成。因此,强大的货币,必须基于无可替代、有竞争力的全球化的金融基础设施。

二是拥有强大的中央银行。即本国中央银行有能力做好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强大的中央银行,体现在本国货币政策能够不被国际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所左右,国内金融市场能够不被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所冲击,同时能够影响他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能够为国际金融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强大的中央银行与强大的货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强大的货币,就不可能有在全球强大的中央银行,以及完全自主、不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冲击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就会面临或遭遇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当然,从狭义上来说,中央银行能够保持国内金融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有效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也可以算作强大。

三是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即金融机构运营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门类齐全,具有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强大的金融机构必须进行全球化、国际化的布局。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强大,实现了全球化的布局和供求,乃至具有了自己的供应链、价值链,金融需要跟随产业提供服务和便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货币国际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的操作机构和执行机构,没有机构、业务以及支付结算体系的国际化,国际贸易、投资、融资和交易等就无法实现。故强大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全球化的布局和竞争能力,而且具备领先甚至主导地位,能够满足贸易、投资、融资、交易全球化的要求,不断推进金融业务、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服务,将资金的流通、支付、到账等时间缩至最短,同时保障跨境交易和资金流动的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信用、信誉,让其他国家的企业、机构、个人愿意使用本机构提供的业务、服务。

四是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即本国金融市场能够吸引全球投资者,影响国际定价体系。国际金融的发展源于强大的经济以及科技推动了贸易、投资的发展,具备贸易的支付结算和资金头寸的借贷、融资需求发展相应的票据交易、本币资金拆借市场,外汇交易市场,黄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吸引全球投资者进行股票、债券投资的资本市场乃至股权市场。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允许计价、支付结算的国际货币资金自由进出,不同货币自由交易、可兑换,本币自由进出,没有外汇或资本管制,本国股票、债券市场能够吸引全球投资者融资、筹资以及进行外汇交易、资金拆借。

五是拥有强大的金融监管。即本国金融法治健全,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金融是高风险套利、投资、支付结算和资金快速进出往来的行业,资金的进出、交易自由,必须有完善的信用和监管,否则,货币和交易的信誉无法建立。这意味着监管制度、规则、语言和适用法律等必须是国际化、国际认可的,符合国际商业和金融交易习惯。一方面,这是历史的沿革和继承;另一方面,后崛起的金融强国必须建立起与现行的金融信誉和信用、商业习惯等相适应且具有超越其竞争力(包括低成本、高效率、更安全、非政治化等)的监管制度和规则、信用,否则,货币、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的强大,难以获得国际信任和接纳。故监管规则制定必须是国际化的,作为后起国家,要从参与、代表走向主导和引领,才能真正实现监管的强大,助力货币的强大。

六是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金融人才队伍强大,不仅是相对国内的强大,同时也是相对国际的强大。金融人才队伍不能仅包含国内人才,还应该包含国际人才,否则国际化的布局和货币国际化无法实现。金融人才既要懂国内业务、制度和规则,更要懂国际的业务和规则,而且要能够进行国际交流、沟通,能够进行支付结算、金融业务的全球布局、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

(二)建设金融强国的六大支撑体系

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1. 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

一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增加外汇储备。强大的货币需拥有强大的货币信用、信誉和强大的中央银行及其宏观调控体制和机制。在法定纸币作为货币的背景下,凡是实现金本位国家的纸币都成了国际货币或储备货币,而非金本位国家的货币则未能成为国际货币或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金本位或金汇兑本位的纸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储备货币,其他纸币成为不可自由兑换货币——非储备货币,且非储备货币的国际信用、信誉尤其是汇率稳定需要根据本国拥有的储备货币数量来背书,只有拥有了充足的储备货币,本币汇率才能稳定和升值。因此,为保障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需要保持国际收支尤其是贸易收支顺差,保持外汇储备规模的稳定乃至持续增加,这也是非储备货币国家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储备货币国家则只需要用本币直接调控即可。故相对储备货币国家来说,非储备货币国家的调控体系面临的挑战、难题更多。

二是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汇率政策。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非储备货币的大多数国家接纳了货币贬值促进出口的理论和政策。这一理论和政策,对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不尽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没有推动工业化的实现,反而处于汇率贬值—高通货膨胀—高利率—经济动荡乃至危机的循环之中。有些国家虽然汇率贬值幅度大,但随着技术进步、质量改善、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带来贸易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推动本币汇率升值,使得国家经济强大。日本、德国、中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观察发现,实现了工业化或者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时代,本币再次贬值乃至大幅度贬值和波动,意味着经济竞争力的下降,货币升值的信誉丧失,再次恢复货币信誉和信用十分困难。故在后工业化时代,需要慎重对待汇率贬值,最好能保持汇率稳定和升值,以真正实现本币国际化。

三是要丰富货币政策调控理论和工具。后工业化时代,由于经济成熟,增速下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惯性导致资金效率大大下降,也容易出现金融风险和危机,尤其是机构危机,而货币政策是危机的最后贷款人、救助人,没有货币政策调控理论和工具的丰富和创新,难以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金融问题和挑战。解决金融危机和机构倒闭的政策和工具不同,后果不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往往因为不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得工业化进程停滞不前,乃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储备货币国家往往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后工业化时代的金融危机和机构倒闭。主要表现为央行印刷货币购买股票(日本),购买债券和金融资产(美国和欧洲),乃至对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实行零利率、负利率,最典型的是日本和欧洲的中央银行。美元的量化宽松与日本、欧洲不同,其具有全球分摊作用,可以将通货膨胀发行、资产救助发行转化为全球的经济发行,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和投资扩张,而非储备货币的中央银行货币扩张则不具备这个效果。故需要新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工具,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设计。

2. 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包括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股权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与金融强国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金融高度开放。外国投资者高度信任我国金融市场,愿意到我国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筹资,这也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利率资金和高投资回报率的金融产品,而且允许资本自由进出,没有管制和限制,能够充分保障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及时性、可兑换性。

二是不同市场之间的资金可以随时自由流动。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投资者的资金能够在不同的市场之间自由进出。投资者可以在这些金融产品、投资品之间进行组合投资。

三是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既要安全,又要规范、透明、开放。既能避免各种风险和市场操纵,信息披露要规范、透明、真实,又能让境外投资者对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信用评级、市场的监管和透明度持以信任。这一方面需要长期不懈的宣传与沟通,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金融市场,另一方面需要在具体的开放和投资政策上做出规范,尤其是在信用和透明度上要让国际社会信任。

3. 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金融机构既包括银行,也包括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公司等。银行既有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又有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机构等,可以说是门类齐全。然而,我国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分工协作的情况。对于金融机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是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推动兼并重组、减量提质,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政策性金融机构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保险业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发展商业养老、健康、科技、绿色、农业等保险,建设再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4)。

金融机构不仅要在金融业务和市场开拓、深化方面进行分工协作,更重要的是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好分工协作。当前,我国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依靠单个企业无法实现供应链、产品链和技术链上的突破,必须有系统的分工、专业化协作与集成,将企业在技术、质量、工艺、性能等方面与国际社会的差距罗列出来,然后进行系统分工、专业化协作乃至收购、兼并、重组的集成数字化转型和创新。金融机构可以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或者某一家银行专门支持某类行业、产品的上下游、供应链、产品链、技术链的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分工、专业化协作和集成,从而取得系统性突破。如果科技部门、教育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信部和国资委做出明确的分工、专业化协作和集成,银行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的原始创新就会有快速突破。

4. 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建设金融强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不仅要符合国际监管要求和标准,还要能够引导和制定国际监管规则,尤其是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特征,制定适合国情需要的监管制度和方法。大数据时代,在加强全面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性监管的同时,最好能够实现监管部门对金融数据的实时监管,而且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类、重组,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风险,从而避免事后处置风险。与此同时,应建立起可以随时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智能软件系统,从而切实提高监管前瞻性、精准性、协同性、有效性,确保金融安全。

金融监管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和现代化技术,对银行及企业的授信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取消或部分取消抵押、质押和担保,实行纯信用贷款,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客户忠诚度。如果有了一定比例的纯信用贷款,对银行的监管制度是否可以进行改革,如核心资本的比例要求是否可以有所降低?这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监管应该对各种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专利、经营权、林权、土地经营权、预期收入等)进行价值评估和预期,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制定操作指引,推动这些业务指导实操化。

5. 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作为支持金融强国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仅要满足国际化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满足金融安全要求,既要促进发展,也要保障安全,防止出现机构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要进行评估,尤其是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大数据在线评估。对使用现代化技术、网络技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保障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能够有效应对黑客冲击和网络侵入。

此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切实解决和支持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和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做好产品和服务设计,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保护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实现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国家共赢。

6. 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金融基础设施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实现手段,没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强大、国际化,金融业务不可能强大,也不可能国际化。金融强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必须是国际化的,即能够进行跨境资金流动、跨境信息传输,要有跨境光缆、通信系统,这需要得到对方国家的许可、认同,也需要兼容,同时还要保障金融基础设施上的数据和资金安全,运行高效、可靠,这对于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技术均有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同,需要相关国际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执行等,甚至需要成立相应的国际合作机构,依照国际法或者多边约定的法律和规则开展业务、处理纠纷。

二、建立强大的货币面临的难题与

有利因素


(一)建立强大货币面临的难题

建设金融强国的第一重要因素是建立强大的货币,获得货币的国际化地位。但我国在这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1. 储备货币国家货币国际化道路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我国无法借鉴

英镑率先探索了货币国际化的道路。英镑凭借币值稳定、英镑汇票及其清算交易、殖民地、工业化的产品技术创新、贸易以及英镑结算区等,探索了英镑国际化道路,持续了200多年。英国从1717年开始以黄金作为支付货币,1816年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确认1盎司为3镑17先令10.5便士,直至1870年成为世界上唯一毫不动摇的金本位国家,在20世纪成为被效法者(克拉潘,2014)。1844年《银行特许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英镑)发行权,要求货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其资本金。联合王国的纸币大体4000万镑,而黄金铸币达到4600万镑,12年之后,纸币流通额有所下降,而黄金则增加了50%以上。到1887年纸币数量增加很小,大体在200万—300万镑以上,黄金则超过了1亿镑(克拉潘,2014),保障了英镑与黄金的自由兑换。英镑的国际化道路显然不适合我国,可借鉴的经验也有限。

美元与黄金的汇兑从1834年6月28日以来一直保持20.67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水平,1900年3月14日美国颁布一项条例,宣布黄金为唯一的本位货币。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根据《黄金储备法案》授予的权力,将美元兑换黄金的价格调整、固定在35美元(本·斯泰尔,2014),这一水平一直维持到1971年。1935年美、英、法签署三国货币协定,带来物价、工资和产量上涨信号,引发黄金抛售。欧洲投资者们纷纷卖出黄金,到美国购买证券。工业股票指数从1936年6月的121上涨至1937年2月的152,黄金持续流向美国。1934年1月,美国黄金储备估价为68亿美元,1949年提高到245.6亿美元(21682吨),占全球黄金比重从50.5%提高到74.3%(徐天新 等,1997),为美元战后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奠定了基础。

美元探索国际化的具体做法是:不断增加黄金储备,提高黄金收购价格、进行新工业革命以及产品和军品创新,利用一战二战、血缘关系上的全球化等优势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推广美元债务,要求其他国家与美元挂钩、自由兑换,瓦解英镑区内的自由兑换,一战和二战后推行“道威斯计划”和“马歇尔计划”、建立国际机构等稳定美元地位。与黄金脱钩后,依靠石油美元、市场交易、开放、支付结算等获得和维持霸主地位。显然,美元的国际化道路同样不适合我国。

2. 纸币时代的非储备货币国际化存在理论悖论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国际经济发展和崛起的逻辑发生了改变:即从储备黄金转变为储备美元。储备黄金,对于各国来说,机会、地位平等,各国纸币相对黄金是平等的。但是,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贸易顺差和储备货币的增加,都表现为美元增加,而不是黄金储备增加。黄金增加途径,一是各国自己开采,二是可以出售产品到任何国家,从而获得黄金。但黄金转化为纸币美元以后,只能与美国交易才能获得相应的美元储备货币。由此导致纸币划分为可自由兑换货币与不可自由兑换货币,或者说领导货币与被领导货币。原来与黄金挂钩的纸币转化为储备货币,成为领导货币,能够自由兑换,不与黄金挂钩的纸币,都是非储备货币,不可自由兑换,故成为被领导货币。

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导致非储备货币的汇率信用需要储备货币进行背书,这是汇率机制的转变,也是贸易发展和崛起路径及逻辑的转变。美联储在事实上成为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资金跨境流动的增加,依赖美元数量扩张和宽松;各国贸易顺差的外汇储备增加,依赖与美国贸易或出口的增加。2008年和2020年美元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促进了此后的全球贸易、投资和跨境资金流动。在依赖美元实行贸易、经济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去美元化”而推动本币国际化,成为悖论,使得主权货币国际化面临理论和实践的挑战,更不用说美元利用其霸权和支付结算体系打击竞争对手,中断其国际化的交易和进程。

3. 金融财政理论是“地理大发现”以来形成的,趋向逐渐失效

目前全球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理论及其框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私有产权、信用和契约、自由竞争、宏观调控等理论基础上的,这些理论是用来解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危机,而一旦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家,增长趋向低增长、不增长乃至负增长,原有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理论基本会失效,乃至出现财政货币化、低利率、零利率、负利率现象,这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趋势,未来的日本、欧洲和美国都可能再次出现(美国好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创新会带来增长)。而如何创造出一个新的金融理论、货币国际化理论适用于后工业化时代,可能需要漫长的探索。此外,我国作为工业化国家,有着史无前例的特征:人口规模巨大、产能巨大,超越了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如果允许自由竞争,很多产能将超越发达国家,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采取什么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应对,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个过程将伴随绝对产能过剩、高失业率,以及转型升级困难,中等收入陷阱,贫富收入差距拉大,经济进入低增长、负增长,资金效率极其低下等现象和挑战。如何推进货币国际化,以及货币国际化能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探索。

4. 后工业化时代,让货币强大起来缺乏独特的金融和经济理论

当前的金融理论采用的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的相关理论,政策运用上有所创新,但这些都是对过去理论和政策的修补。建设金融强国,需要探索人民币崛起的理论和路径,英国、美国之外的道路是什么?到底是重复过去的路径,借鉴其中的一些经验,还是完全创新?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信用包括个人、企业、政府信用,而国际信用更多体现在汇兑、汇率信用,法律契约信用,债务清偿能力的信用。目前,我国企业外币债务存在信用违约和政府债务等级不高等问题,与金融强国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差距较大。货币的国际信用需要国际化的支付结算体系和机构布局支持,更重要的是纸币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一种依靠和标准,过去是黄金,现在是美元。这种背景下,货币国际化需要新理论。

(二)我国建立强大货币的有利因素

1. 经济发展基础强大

2022年,我国经济规模达到17.9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的17.81%,排名世界第二;美国经济规模全球第一,为25.44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的25.22%。而就货物贸易来说,我国是世界第一,海外直接投资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故建设金融强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未来将走向现代化,且已经制定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必然要求和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从国际贸易和投资来看,过去30年全球每十年增加8.1亿—8.4亿人,未来三四十年全球将继续增加20亿—25亿人,这些人口的增加不在发达国家和中国,而是其他国家,这对我国国际贸易和投资都会有巨大的需求,也有利于建立强大的货币。

2. 具备相应的金融基础

人民币已经于2015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全球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我国于2015年10月就建立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截至2023年11月,CIPS共有参与者1482家,其中直接参与者129家,间接参与者1353家,实际可覆盖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的4400余家法人银行机构,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和建立强大的货币奠定了基础。

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本币互换协议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与沙特阿拉伯中央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与印度尼西亚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欧洲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等央行或货币当局续签本币互换协议。目前有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共31份,基本覆盖了全球六大洲重点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互换协议总规模合计约4.16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末,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实际使用人民币互换资金余额为1149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余额占双边本币互换签约总规模不到3%。这为央行推动商业银行的主权货币计价、支付、结算提供了一种流动性机制。

3. 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有力支持了货币地位提高

强大的货币以及货币信誉的确立,科技创新尤其是大批量的产品领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领先乃至独有,他国才能有购买需求,才可能实行人民币国际化,即要求对方以人民币支付。目前,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就: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不仅如此,我国在家电、电气设备、挖掘机、风电、太阳能、核能等制造业领域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主要份额。同时,在前沿和先进技术的原始创新方面,我国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在先进技术产品制造和规模化、商业化生产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我国具有独到的制造优势,且具有绝对的性价比优势。这些有利因素,一旦时机成熟,是可以试行人民币计价、支付、结算,并推动人民币债权债务发展,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4. 不少国家对美元有恐惧感和厌恶感

21世纪以来,美国频繁使用SWIFT系统对有关国家、经济实体和个人进行制裁,甚至将银行剔除出该系统,从而阻碍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发展。目前,俄罗斯、朝鲜、伊朗、委内瑞拉等诸多国家都是美国金融制裁的对象,而作为实体被美国实行经济和金融制裁的则包括很多国家。美国利用金融支付结算体系进行金融制裁,必然促使其他国家研究和开发自己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欧洲一直试图摆脱美国的金融控制,建立自己的支付结算体系,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亚洲一些国家也试图建立自己的或双边的支付结算体系,或者以主权货币进行计价、支付、结算。一旦有多个国家用主权货币支付结算,美元资金就会回流美国,带来通货膨胀高企,美国股市就会面临资产价格暴跌压力。

如果世界多个国家联合起来,探索创建多个跨境支付结算体系,进行竞争,就会打破美国独家垄断局面,推进多极货币国际化。


三、以强大的货币推动金融

强国建设的着力点



本币能够跨境履行货币职能,是货币强大的根本标志,是金融强国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最有效手段。

(一)树立货币的信用和信誉

1. 保持物价稳定,无恶性通货膨胀

本币与主要储备货币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强大,能够抗击外部金融市场的冲击,表明国家金融强大。经验表明,能够实现金融强大的首要特征是本币币值稳定:对内物价稳定,对外汇率稳定乃至升值,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对外开放),金融资产成为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投资标的。币值不稳定尤其是剧烈波动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强国,而且很容易衰落。英镑、美元的经验表明,强大货币信誉、信用需要用数十年乃至百年币值稳定才能树立起来,而货币信誉、信用的丧失可能是瞬间之事:即对外贬值,对内通货膨胀,对外债务违约或国家背负沉重的对外债务。

日元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一直处于升值阶段,提升了日元国际地位,日本经济占美国经济比重在1994和1995年达到68%和72%,但此后日元贬值,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更是大幅度贬值。虽然其在2010—2012年间再次升值至76日元兑换1美元水平,但后来再次出现汇率大幅度波动和贬值等问题,很多企业不愿意使用日元计价和支付结算,日元丧失了其国际货币地位,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中的占比逐渐弱化,金融强国无从实现。

人民币要走向强大,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持久稳定乃至升值,不能贬值。贬值会导致国家经济实力等比例下降,货币信誉丢失,货币国际化目标延期。目前,应采取人民币盯住美元的策略,让人民币保持稳定,获得国际信誉。

2. 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我国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资金流动没有限制。资本账户项下,目前尚未完全可兑换。资本账户项下,对于储备货币,在控制总额或者余额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机构和银行账户的资金自由进出,且任何时点不得超过控制的余额或总额,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而对于非储备货币等主权货币,可以采取对等开放的原则,允许资金自由进出。

对于人民币资金,则采取完全可以自由进出的政策,因为人民币资金的进出,不会带来风险。可以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直接开设人民币账户,享受人民币国民待遇,这样离岸人民币汇率业务就会消失,人民币的汇率价格统一,有利于国内汇率主导国际市场的人民币汇率。

(二)构建双多边支付结算体系

1. 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建立双边、多边支付结算体系

主权货币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支付结算体系,对各国央行来说,并不陌生。最简单快捷的途径就是把两国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联网,按照市场汇价,进行跨境交易、支付、结算和资金流通。但央行支付结算体系属于政府,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掌握另一个国家企业的所有跨境支付结算数据,存在相关风险。因此,只有市场化的支付结算体系,才能让跨境交易、支付、结算和资本流动放心,而这一点SWIFT系统是有优势的。要与SWIFT系统竞争,就必须建立市场化、国际化的主权货币支付结算体系。

市场化的主权货币交易及支付结算体系,必须是国际化的组织和机构,不能以单个国家为主导,即使主导,也应该适用国际法律、国际规则,该组织机构要建立起独立的自律制度和机制,以解决主权货币国家的国际金融安全问题和主权货币的国际化问题。

2.“先周边,后国际”,逐步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如何构建市场化多币种主权货币支付结算体系?首先,可以考虑与周边国家合作构建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周边国家已经在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甚至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已经习惯运用双边本币进行贸易支付结算,只是没有建立正式的双边货币支付结算体系。从周边国家推动,比较容易成功。其次,可以采用先双边后多边的方式进行。即先在两国之间建立两个币种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以双边货币计价、支付、结算,积累经验后,扩展到第三方,或者更多国家协商谈判。必要时,可以采取固定汇率制度,确保汇率信用。条件成熟,则按照浮动汇率进行支付计算。当然,也可以在开始阶段,联合多个国家,建立国际化、市场化、多币种主权货币支付结算体系。再次,将主权货币支付结算体系逐渐扩大到“一带一路”国家和自愿参与的国家,让更多货币参与进来。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化、国际化、多币种主权货币结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体制和机制。

3. 充分利用现有主权货币交易和支付结算体系基础设施

市场化、多币种支付结算体系不能从零开始,最好利用好现有的货币交易和支付结算基础设施。一要利用好各国外汇交易中心机制。鉴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非储备货币币种不断扩大,人民币与非储备货币的交易规模也持续扩大,可以建立起独立的主权货币交易、资金拆借市场,让双边、多边币种直接交易、拆借,服务于企业需求。亚洲经济、贸易大国也建立了各自的外汇交易市场,而且也是多币种外汇交易。只要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就可以建立起主权货币跨境支付结算体系,而不需要用储备货币支付结算。二要利用好各国大宗商品交易系统。中国的大宗商品交易量占据全球需求的主导地位,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国内实行人民币计价和报价。一些国家内部也有自己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以本币报价交易。跨境支付结算系统能够与各国大宗商品交易系统连接,接受双边商品、服务的报价、计价支付结算,多币种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自然就生成了。三是为方便业务开展,可以让本国外币交易市场、本币资金拆借市场对双边国际业务银行开放,吸纳其直接作为会员,在银行之间相互授信,银行可以对企业进行主权货币的业务授信,如此,主权货币的计价、支付、结算业务就会迅速增长和发展,进而由双边逐渐扩大到多边。

4. 发挥各国央行跨境支付结算系统作用,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市场化改造

我国建立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但仅为单一币种,如果将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扩大到多币种,操作上比单一货币复杂,但就现代计算机技术来说,建立多币种交易、支付结算体系不是难题,如俄罗斯建立了卢布跨境支付结算体系。


各国央行建立的单一货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要成为被全球接受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时间过程会很长,这是因为单一货币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流动性处置困难。故可以考虑对各国央行的跨境支付系统进行市场化改造,即央行只是该系统的股东,占有部分份额,主要份额由从事国际跨境业务的境内外商业银行、企业持有。这些系统合作,成立国际组织和机构,适用国际法律,实行会员制,经过谈判协商,接纳多币种货币支付结算,并建立相应的主权货币交易中心、资金拆借中心,以随时获得、处置流动性。只有多币种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才能体现货币地位的平等,体现主权货币跨境履行职能的地位,单一货币体系由于不平等、不对等,在流动性和市场投资、国际地位上存在很多障碍。

当然,如果可能,我国可以率先对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体系进行市场化、国际化改造,以争取主动,吸纳更多货币参与。

(三)积极推进和支持多币种市场化主权货币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1. 向国际社会宣传各国主权货币平等

要以金融理论视角,宣传各国货币地位是平等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有无信用的关系,而信用是建立在货币供应量控制、物价和汇率稳定、经济增长可持续和政局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基础上的,各国只要达到相关条件,货币就可以跨境履行职能。由此,可以推动主权货币在周边国家以及双边之间进行贸易和资金融通,使得主权货币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成为硬通货。

2. 倡导国际社会以本币出资壮大和发展区域性国际银行

各区域都有国际性开发银行,但这些都是以美元出资的,规模难以做大,也难以满足开发性资金的需求。但如果改为以本币出资,融资和担保也以本币进行,规模就可以做大,也可以避免汇兑风险。可以在亚投行、金砖银行先行试点,以成员国本币出资,将其注册资本扩大10—20倍。

3. 建立主权货币跨境支付、结算、融资和金融交易的会员制度

主权货币的跨境交易,需要建立起国家之间银行、企业的会员制度和管理制度,以扩大主权货币的运用,开展主权货币的竞争,使各国更加注重本币和经济、金融的信用建设,从而使得主权货币能够胜任跨境职能。

4. 考虑建立亚洲主权货币交易中心

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非储备货币交易分拆出来,可单独建立亚洲主权货币交易、拆借、授信中心,不仅能吸收国内外资银行和企业会员,可以吸纳国际法人会员,或者在上海、深圳建立亚洲国家货币交易、资金拆借、授信中心,在亚洲国家之间推动主权货币国际化。当然,也可以联合亚洲多个国家,建立亚洲主权货币交易、拆借、授信中心。

(四)将我国打造成为国际投资重要目的地

强大的货币,不仅需要国际贸易、投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融资和投资支持,本币能够成为国际社会的融资货币、投资货币,必须建立相应开放的金融市场。

1. 资本市场必须成为真正值得投资的市场,而不是套利市场

美国股市能够一直持续上涨,并保持相对稳定,原因在于:一方面其属于全球投资,另一方面是美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强大,更重要的在于上市企业为优质企业,上市和退市企业相对平衡,深得投资者信任。我国经济正从工业化走向现代化,前景光明,值得投资,但是股指却上涨较慢,关键是退市企业和入市企业数量之间缺乏平衡,资本市场成为所谓的企业筹集资金市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没有利润回报投资者的企业清除出市场,或者要求企业以股权作为分红。要让资本市场真正具有吸引力,而不是成为投机市场,必须让市场留下的是真正的优质企业,值得投资者信任的企业。


2. 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

虽然我国信用制度有了较大完善,但是与成熟工业化国家比较,企业信用制度依然漏洞很多,数据造假、财务造假、业绩造假现象屡见不鲜,而对失信的处罚则偏轻。正因为信用不足,国家的整体信用等级评价不高,企业信用相应也比较低。因此,需要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对信用违约、虚假等予以重罚,让企业、个人不敢造假、行骗。一处、一事失信,处处受罚,乃至进入黑名单,终身受罚,并建立起便利社会的联网查询系统。没有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难以建立强大的货币,进而树立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地位。

信用,不仅仅是企业、个人的,政府也是如此。政府要做示范,处罚、摊派、司法等要规范、公开、透明。政府债务要坚守信用,违约破产,要追究责任。不然,很难建立起高等级人民币国际信用。

(五)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债权、债务业务

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债权、债务业务,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强大人民币信用的必由之路。美国在1922年就向英国提出美元作为自由结算货币,但英国不同意。即使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英镑依然占据国际贸易支付结算的80%以上,因为当时的国际贸易很大部分是在英镑体系下的贸易。1947年允许在英镑区进行美元与英镑的自由兑换后,英镑的霸主地位才真正被美元替代。而在一战、二战期间及战后,美国一直推动美元债权业务,大力推进美元海外直接投资,借美元债给交战双方,战后推动经济复苏计划,其实都是推广美元,替代英镑,以债权债务关系扩大美元国际地位和使用范围。正因为美国有着美元债权债务国际化的经验,美国对“一带一路”的人民币债权债务特别关心乃至抹黑,担心人民币替代美元。

战争期间和战后的美元债务基本都是数十年,没有短期债务。这些长期债务,使得英国一战后财政三分之一的开支用于支付美元利息和本金。二战后,英国借用美国债务,于2007年才将本金利息全部清偿完毕,然而也使得英国衰落。过于短期化的债务,会给对方带来资金压力。将来发展人民币国际债权债务业务,应该长期化,可以是30—50年。这类似于中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越长,预期越稳定,越有利于债务人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作者:陈炳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员、原巡视员。

金融资产

热门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战略合作章程
Copyright © 2024 中国经济法制报社
主管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国际经济发展促进会
总部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新媒体大厦20号楼
京ICP备2024077443号-1 运维单位:汇晟传媒 (北京)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