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关于“产教才”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2024-09-16    来源: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作者: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淮安经开区作为淮安市经济发展主阵地,努力打造“产业发展引领区、营商环境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民生幸福活力区”。经开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打造高教资源、科技研发、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一直致力于通过“共建、共享、共赢”,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经开区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政府的“推动”、院校的“启动”、科研的“拉动”和企业的“互动”形成合力。以政府引领、倾心服务、政策支撑为动力;以高端人才集聚、科研单位招引、优质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科技教育融合发展、深化校企协作、搭建政产学研共建平台为内涵,以强化人才效应、院校与地方发展、实现政产学研多元合作为目标,共同探讨政产学研联动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背景下,创新人才招引培养和激励机制,持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产教才”融合基本现状

全区现有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17家,建立校企联盟58家,建立省级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3个,获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累计建设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300余家。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2人,省“双创人才”23人、“双创团队”1个。引进资助“淮上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3个、领军人才30余人。全区人才总量达6.4万人,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45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4%。初步形成以中科院为龙头,以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教才”合作模式。

二、调研思考

1.产业提档升级为“产教才”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经开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集聚了富士康、实联化工、鹏鼎科技等一批世界500强及知名企业,重点打造IT、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优势特色产业,是江苏长江以北知名台资高地,成功牵头创建了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8%,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2家,累计申请专利达1.4万件,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发明专利奖1项,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6个。累计培育技能型人才2.5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7.9%,其中高技能人才8272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626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位居各县区第一。

2.科教资源集聚为“产教才”融合发展创造动力之源。经开区一直致力于科教资源集聚,打造以国家级开发区为平台,五大功能园区为支撑的科技人才承载体系。依托淮安科教产业园集聚高教资源,全市大中专院校80%集中在科教园;为策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重大部署,加快实施淮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经开区启动建设淮安智慧谷项目,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大平台。中科院大化所淮安化工新材料研究中心、中科院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淮安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南大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南农大淮安研究院等17家科研机构已入驻。每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项目40余项。

3.机制体制创新为“产教才”融合发展探索特色之道。经开区在“产教才”融合发展方面主动作为,围绕发展,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一是政府推动。着眼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推动校企合作,依托科教产业园高教资源,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出台一系列奖扶政策,从制度、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全区设立1000万人才战略基金,用于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用工需求,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平台带动。加强品牌建设,留创园、软件园均为国家级孵化器,综保区、空港产业园均为特色鲜明的功能园区。留创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孵化器优良园区。淮安智慧谷成功创建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研发服务)。平台载体的专业化、特色化为人才集聚提供优质的承载平台,进而推动园区发展特色更加凸显,人才服务更加精细化。三是机制驱动。始终抓牢政产学研机制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以实效与可持续为评价点,将市场导向贯穿于“产教才”融合的全过程。通过平台带动,为校企合作、产学研对接牵线搭桥,变校企双方互动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4.服务社会经济是“产教才”融合发展最终目标任务。经开区产业发展亟需科技、人才支撑。“产教才”融合发展首要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科教产业园各院校与经开区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培养,高峰时累计达30多个,其中富士康、鹏鼎等企业与园区信息学院、食品学院、财经学院等院校建立了订单培养模式,累计培养自动化专业人才、模具人才等达1000多人。其次开展科技人才合作,经开区与工学院专门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到区内民营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等,主要任务是推动民企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共建产学研平台。在企业难题解决、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搭建平台,建立了企业网格化服务平台,促进院校成果在企业转化,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57家、省高企培育入库企业申报26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8家,数量创历年新高。获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完成58个校企联盟备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3.3%。

三、存在问题

相比苏南区域及东部沿海部分城市,我区在产业创新、产业基础、创新人才和创新支撑等方面尚存一定差距,需要尽快补齐相关短板,支撑高质量发展。

1. 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目前,“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已经成为经开区特色化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受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影响,带有一定程度的跟风性质,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结合度还不高,导致整体规划不完善、定位不明确,最终导致还没有形成鲜明的发展特色。同时,在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产业园区短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指标,对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定位不清晰。企业在选择产业投资项目时也表现出盲目性,以当地政策支持力度、税收减免力度来进行选择,产业项目与功能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

2.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低于46.54%的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低,主导产业质态差。科技研发力量薄弱,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偏少;科技研发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

3.人才梯队建设不足,缺乏科技型人才。经开区产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工人、技能人才时有紧缺;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企业全职博士数量有限;难以吸引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人才的吸附力有待提升,人才梯队中缺少高层次领军人才、顶尖人才。

4.创新驱动不足,难以实现有效支撑。作为发展的主阵地、创新的主引擎,科创载体在科技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缺乏科技服务平台,难以吸引科技型企业落地。同时,金融投入力度低,难以引入社会资本。淮安本地高校、智慧谷科研院所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产教才”三者未形成良性互动,有相互脱节现象,如智慧谷科研院所研发成果转化偏少,本地高校科研设备利用率偏低等;高精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偏少,导致经开区产业竞争力不强。科教资源集聚是“产教才”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融合发展亟需“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尝试”。

四、问题分析

经开区高端人才外流严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平台偏少,产业链条存在断口,基础人才集聚不足,淮安本地高校、智慧谷科研院所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导致“产教才”三者未形成良性互动,有相互脱节现象。产城融合基础配套不足,基于干部素质的营商环境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人才生活成本仍然相对较高,人才收入远不如两小时交通圈内的发达地区,人才被虹吸情况严重。尤其是留创园的主责主业聚焦不够,专职从事人才引进培养的工作人员占比仍较低。

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只有通过“产教才”融合发展、深化人才招引培养,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围绕我市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坚持党管人才、服务中心、市场导向、开放聚才的人才工作原则,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开发一体化、人才工作系统化、人才服务精准化,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人才队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对策建议

一是打造校地人才共育工程。结合《淮安市支持驻淮高校院所人才工作暂行办法》,从支持驻淮高校院所引才用才、鼓励驻淮高校院所人才创新创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支持校地政产学研合作、引导毕业生留淮就业等方面对驻淮高校人才工作给予支持与激励。持续落实“淮上英才计划”驻淮高校优秀博士专项,对申报入选的给予一定补贴,同等享受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的待遇。加大从驻淮高校选派科技镇长团力度,校地联合举办毕业生双选招聘并给予学校一定补贴,在淮中专类院校引进“国家级大师”等特殊人才的,简化招聘入编手续,不唯学历年龄。设立驻淮高校留才工作优胜奖,对应届毕业生留淮就业率排名靠前的高校院系予以适当奖励。加强校地人才融合发展顶层设计,落实高端人才高校和地方“双落户”制度,鼓励驻淮高校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订单式培养实用人才。搭建地方政府、驻淮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三方合作交流平台,共育共享科技人才资源,打通政产学研合作“最后一米”。

二是打造人才平台强基工程。持续推进各类开发园区提档升级,推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创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宁淮特别合作区等载体建设,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加快新建创业产业园、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高质量创业平台,加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探索园区人才创业专项扶持政策,围绕创业场地、技术研发、引才育才、融资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畅通园区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接通道,深入开展园区与人才、项目、资本对接活动。设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对特别重大的科创平台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可“一事一议”,给予特殊支持。开展研发机构建设“十百千”行动,申报市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平台建设跟奖跟补力度。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发达地区设立离岸研发中心,重点扶持取得经济效益或重大研究突破的研发中心。

三是打造人才环境提档工程。深化人才服务供给侧改革,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人才服务职能,为人才提供精准化服务。创新人才服务方式,统筹整合人才服务项目在线办理,提升“互联网+人才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淮上英才卡”服务功能。打造“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服务专员等个性化专属化服务。大力发展人才金融,进一步盘大淮上英才创投基金规模,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发起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优化人才投、人才保,帮助人才企业解决首投问题。壮大人才创投联盟,支持优秀人才企业上市。优化人才生活保障,深化人才安居工程,探索建立人才服务社区,推进街区、社区、孵化区“三位一体”便利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培育爱才敬才用才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褒奖力度,授予各类荣誉称号,扩大人才社会影响,依托景区公园、生活广场、交通设施等公共环境,嵌入人才优先元素。加快建立人才维权援助机制,保障人才创新创业合法权益。

四是深化淮上英才集聚工程。聚焦对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突出高端、实用、增效,提档升级“淮上英才计划”,优化项目设置,给予顶尖人才顶级支持、主导产业人才精准支持、园区引才用才倾斜支持,提升项目支持的准度效度。改进评审方式,探索人才项目直接认定制,对国家级重点工程入选者或省“双创计划”人才来淮创新创业的,可纳入“淮上英才计划”支持范畴。

五是优化政策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改革,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构建市场化人才引进体系,提高人才引进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便利化水平。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突出科技招商和高水平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的招引。重视培养本土人才,完善相关政策,更好发挥本土人才作用。创新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凭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人才。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创业。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多元人才开发投入机制,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投入”的理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根据人才需求和财政财力状况,优先足额保障人才专项资金。加强对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切实提高人才专项资金的效益。加快人才、科技、资本和产业有效对接,完善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体系。报送单位: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者: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学术研究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战略合作章程
Copyright © 2024 中国经济法制报社
主管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国际经济发展促进会
总部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新媒体大厦20号楼
京ICP备2024077443号-1 运维单位:汇晟传媒 (北京)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