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面对”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
2024-09-30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     作者:记者 /陈雯 季晓莉 程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在系统把握关键时期客观形势基础上,经过深入科学研判、缜密规划设计而作出的。本期推出特别报道,从“三个面对”角度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以飨读者。

应对国内外多重压力 将改革进行到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国际上看,首先,如今大国博弈加剧,美国试图构建在关键领域“去中国”的全球化,俄乌冲突仍在持续,新一轮巴以、黎以冲突恶化了地区局势,很多国家民粹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抬头,其源头是不平衡的全球化带来国家间及国家内部的显著分化,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为追求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众多跨国企业近年来纷纷将生产环节由发达国家转至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劳工阶层的就业机会流失,贫富悬殊更趋严重,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我国正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把中国新发展转变为世界新机遇,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繁荣,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不断在双边、多边、地区和全球等层面推动各国的多层次合作,继续增进“全球南方”国家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组织中的合作,扩大南南合作“朋友圈”,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例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短板领域优化制度开放供给,在优势领域开展制度开放竞争,在前沿领域加强制度开放合作;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推动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国内与跨国企业等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支持企业主动抱团走向东盟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保障,打造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推动签订和升级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其次,现在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不仅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而且带来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了提高应对新型风险能力,我国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方力量,持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发展差距,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设智慧中国、数字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工作。

看向国内,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从起步、快速发展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熨平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决定》提出“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法治体系,确保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为经营主体搭建稳固可信的市场,提高经济活动的规范性、确定性和可预期性。

例如,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推动产业向更高端迈进,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决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产权保护的严肃性、市场准入的开放度、公平竞争的实现程度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等经济体制改革方法全方位提升竞争力;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例如,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再者,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市场规模的大小,更与市场的统一性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一些领域制度规则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仍然存在,使得市场面临内卷和低效竞争等挑战。例如,在劳动要素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些新市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在土地要素方面,农村“空心化”导致土地资源闲置,可能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需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按《决定》部署,将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在运行中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确保市场中的各种要素能够更加顺畅地相互配合,拓深市场容量、细化分工协作、促进充分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进一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改革没有完成时。通过宏观政策和各种体制性的措施,去完善市场竞争,助力市场高效运行;发展上追求可靠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积极主动和扎实稳健相结合。改革步子稳健,通过法治化手段引导市场有序运行;改革方向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制及高标准规则,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培育和巩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新征程上,不畏国际国内多重挑战,全面深化改革的拓展正迈向深远处。


在深化改革中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大潜能

386f4a30e18d61c1591930cff22626ac.png

9月10日,华为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图为观众在发布会现场体验华为手机。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或许我们不曾体验失重宇宙里的探月飞行,无法把握量子通信的运行密钥,但我们习惯于没有卡顿的视频通话,也乐于在智能驾驶辅助下一把倒车入库。蛟龙探深洋,神舟翱玉宇,智网跃新界,电车驰绿途……从空白、跟跑到并跑、领跑,中国的科技创新风起云涌,产业变革翻天覆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形成了一套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且不止步于此,中国制造业正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突破技术瓶颈和应用场景


2023年,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81万亿元,同口径增长14.89%,研发强度创下1.90%的新高。

据统计,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全国300多家生物制造初创企业中,近一半来自深圳。持续的研发投入孕育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底,过去5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达6.4万亿元,已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半,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数量的1/3。

在政策支持下,产业取得关键进展,一是技术瓶颈的突破,二是应用场景的拓展。

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关键的是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向价值链的两端进一步延伸。

经济学家、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提出,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市场的“五大件”,大体上已有雏形: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家用机器人、头戴式AR/VR眼镜或头盔、柔性显示以及3D打印设备。

全世界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4~5个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风靡一时的消费主流。1950~19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1980~1990年代是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21世纪以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当下,就应该抢抓未来的“五大件”。

这些,正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我国以“新”提质,发展势头正劲,产业以信息网络的联通、生物科技的飞跃、新能源的崛起、新材料的突破以及先进制造的革新等为画笔,绘制人类璀璨的未来图景。



接受市场惊涛骇浪的洗礼


当然,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不存在高下之分。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在竞争和创新驱动下,传统产业也在不断实现迭代升级。

如煤电领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95%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机组煤耗、碳排放及常规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相较之下,作为时代的“宠儿”,新能源发电含“金汤匙”出生。高额补贴、全额上网这些传统发电可望而不可及的优惠政策,刺激了新能源发电规模爆发式增长。在2024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专家判断,中国很有可能发生以新能源为引领的产业革命。

而当电力市场无法“稀释”其规模电量时,进入市场就成为新能源发电的不二之选。

与以前聚光灯下的煤电不同,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角是以风、光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如果说煤、电双方价格之争唤醒了沉睡之中的电力市场,那么,已经试水市场的新能源电力就要到中流击水,接受市场惊涛骇浪的洗礼。

电力市场建设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以来,电力市场建设有序推动,发布了电力市场基本规则;2021年,为化解煤电矛盾,进一步放松了市场准入门槛,加快了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建设;目前,电力交易规模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已经提升至60%以上,山西、广东、山东等地电力现货市场转入了正式运行。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将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事实上,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态势已越发显著,而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将会以超大规模市场的“引力场”效应来吸引集聚全球资源要素。


在深化改革中释放发展活力


“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是1993年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路存在问题的深刻思考。

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更多新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人工智能是抢工作还是创造了新工作?新能源汽车如何应对关税壁垒?从“资本盛夏”到“资本寒冬”,国产创新药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在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提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专家认为,过多依赖政府推动、政策刺激、数量扩张、负债运行的投资模式和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和未来扩大有效投资的要求。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促进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从更大程度上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

可以看出,有两股力量引导产业创新发展,一个是“有形之手”,通过政策引导要素聚集;另一个是“无形之手”,通过价格引导资源配置。

《决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把这些改革抓好抓实,就是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恢弘发展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推动着产业发展由弱渐强,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通过深化改革,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会越走越扎实。


把牢改革价值取向 积极回应人民新期待

好生活是人类世代追求、人人向往的幸福生活。从2012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表态,到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号召,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有了新变化。

一是优质化。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人民群众认为美好生活更应具备“普惠化”“人本化”的特征,更加注重高质量社会公共服务的可感可及水平,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更加丰富,对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更高,渴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人性化。从“差不多”到“更舒心”,人民群众不仅满足于“有”和“好”,还要求公共产品和服务贴合人的合理现实需求,能够让人从购买到使用到售后全流程的舒畅,期待着更方便、快捷、智能的服务体验过程。

三是个性化。从“都一样”到“求不同”,从全国人民基本都一样、主要是期待解决好温饱问题,到各个群体都不一样,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个人喜好,希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有更多的选择甚至是定制化选择,以体现个人特色和特点。

四是权益化。从“表诉求”到“有尊严”,人民群众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更加重视自身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越来越多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强调“保基本”原则,“弱有所扶”政策在国家层面上保障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在区域间发展差异性较大,“重建设、轻运行”“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人才”的情况在公共服务各领域不同程度存在,保育员、护理员、康复师等专业人才相对短缺,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突出短板。比如,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按照平均1名护理员照护3名老年人的国际通行标准测算,我们养老护理员需求总量达千万量级,但目前仅有50多万名养老护理员,未来很可能发生“有床位无服务”。大部分中介制家政企业“小散弱”,组织化程度较低,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更加供不应求。又如,教育医疗关键能力建设区域分化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分布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各级各类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中小学相对薄弱;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挂号难,看病难”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缩小城乡差距,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促进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确保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人民至上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不变。加强统筹协调,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既关注单个领域的改革,又考虑各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让最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继续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等方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可持续性。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民心账”,从群众期盼和长远效果考虑问题,做到该调整的利益坚决调整,该打破的藩篱坚决打破,用调整利益的一时之痛换人民群众的长久幸福。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改革一线,善于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改革设计中充分吸收社会诉求、群众智慧、基层经验,不断提升改革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政策解读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战略合作章程
Copyright © 2024 中国经济法制报社
主管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国际经济发展促进会
总部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新媒体大厦20号楼
京ICP备2024077443号-1 运维单位:汇晟传媒 (北京)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