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前提,先把产业研究“透”了
2024-08-13    来源:谷川联行     作者:上好嘉

产业招商,有没有发现这个现象:传统产业闻声不问,新兴产业争先恐后。反复想一想,这样对么?现在除人口外,各地招商引资,轮番争抢的就是企业了。尤其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不一定适合每个地方。想干好招商引资,先做好产业研究,两者密不可分。总埋头招商,也得抬头看路。那么产业研究,“研”的是什么?产业现状、基础条件、企业布局、发展潜力、竞争优势……还有,行业特性分析、市场环境评估、技术发展趋势等。实际上,产业研究贯穿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只有产业研究透彻,项目招引的落地性才会增大。

产业资源支撑产业规划

一直以来,不认同动辄传统产业为低端产业的做法。传统产业,仍是基础产业,落后不是关键,而是如何才能转型升级。现实中,不少地方习惯在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中追风口,甚至没考虑与本地发展的适配性。科创是当今重大主题,让科创成为带动现有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不等于,每个地方都要去搞硬核科技和先导企业。这个过程,一定是产业资源支撑产业规划。也就是说,必须优先考虑本地产业基础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这几年,各地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现在“新三样”也提上了日程,明明没有能耗指标,或者产业配套有短板,却要招引这些行业上的企业。要不企业招引进来,没过多久就搬迁;要不无法支撑“宏大”的产业规划,地方厂房也难以去化。从产业资源导入、产业发展周期上来分析,充分考虑地方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重要的是,引入的产业资源先形成一定规模,不需要到处规划产业集聚区。不然资源就那么多,再分配到各园区,规划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反之,如果产业规划打造的时间拉长一点,规划的区域更加集中一些,经过沉淀与积累,这些区域或将会成为产业集群区。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一定有足够符合入园标准的企业数量。

精准摸排成为招商关键

随着技术与经济发展,产业研究越来越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现阶段,产业发展存在两大趋势:一是分工越来越细;二是协作越来越紧密。过去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三百六十行,已远不能概括行业现状了,更多分工、协作,让产业链也愈加复杂。如果把某个行业看做一个点,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看做一个线。众多行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集聚形成生态网,意味着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投资选址考量的关键点更精细化。为什么担心产业规划,终将是一纸空谈?有的原因是,前期调研不充分。不仅单是把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各种要素、载体空间盘点梳理一遍。这只是最基本的,我们做的是透过表面“有什么”,看到背后“缺什么”。之前,沿海地区某个县城,对电线电缆产业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提出了补链、扩链、强链的发展战略。我们就结合铜价的影响、电力稳定的重要性、本地企业的转型措施等实际问题,在产业咨询报告中阐明了电线电缆产业优化升级的破局思路。针对产业配套和载体要求等问题给出了建议,助力地方在后期招商引资中有了新方向和新战略,为项目落地提供了“风向标”。

图片7.png 

除此之外,真正懂招商的人,才会更懂产业研究。就招商引资而言,产业研究“研”的就是项目落地的可能性。但是,能持续跟踪、产生实效,给项目落地有指导意义的产研专业机构,却寥寥无几。真正有效的产业咨询,以后期“结果”衡量产业规划是唯一标准。


结果落地衡量产研价值


产业研究,怎么看才算有价值的?实践证明,产业咨询与招商动作不分离,就是有结果的产业研究。那么,什么是有结果的产业研究?方案专业性强、针对性也强,招商实用性更强。从产业细分领域、转移趋势范围、企业选址诉求、招商政策梳理、各类要素集聚等方面,对招商引资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这一趟“线路”跑下来,足以让蓝图从纸上落在地上,为后期项目落地提供了有效支撑。谷川产业研究院,正是如此。我们将“产业规划” 与“招商落地”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谷川联行深耕招商引资行业15年的实战经验,为政府及产业园区提供精准且落地的“产业链研究及招商”方案。各地想做好招商引资,前提是清楚掌握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投资环境,对产业定位、产业链招商路径、重点企业招商方法有明确的规划。

图片8.png 

当下,不少地方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进行产业定位规划,已经成为众多政府、园区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谷川产业研究院在与山东德州平原县合作的过程中,针对当地农产品加工、绿色化工、医药器械三大产业基础,分析产业发展的细化方向,绘制出招商实战图谱。基于图谱为指导文件,同步推进招商服务,谷川联行先后为平原县落户了几十个产业项目。所以说,产业规划最终目的就是绘制地方发展蓝图,寻找招商引资路径,来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细到某一个项目的评估,深到某一产业的专题解析,系统到从0到1的产业链构建,谷川产业研究院用结果实践展示了“懂产业、擅规划、有资源、会招商”的四维优势,用结果实践证明了“指引性、前瞻性”的强大之处。

营商建设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战略合作章程
Copyright © 2024 中国经济法制报社
主管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国际经济发展促进会
总部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新媒体大厦20号楼
京ICP备2024077443号-1 运维单位:汇晟传媒 (北京) 有限公司